教育资讯 - 乙型肝炎
乙型肝炎是一种由过滤性病毒引起的肝病,主要是由乙型肝炎带菌者的血液及体液(精液、阴道分泌物、涎液、汗液或眼泪)传播,乙型肝炎病毒会感染肝脏细胞,引起肝硬化、肝癌、肝衰竭,甚至死亡。万一感染了乙型肝炎,则有机会演变成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。急性或慢性肝炎患者康复后,有些病人未能消除病毒,因而成为乙型肝炎带菌者。而一些能完全清除体内病毒的乙肝患者,会产生乙型肝炎抗体,对乙型肝炎具有终生免疫力,所以毋需接受预防注射。
通常,首次感染乙型肝炎的病人会被界定为患上急性乙型肝炎,病征包括食欲不振、疲倦、肌肉及关节疼痛、腹痛、腹泻、呕吐及黄疸。一般免疫系统较强的人,病毒可以自我清除,更可于六个月内完全康复,没有后遗症。但如果病毒即,乙型肝炎表面抗原(HbsAg)和(或) 乙型肝炎病毒(HBV DNA)逗留于体内超过六个月,急性乙肝便会转变成慢性乙肝。慢性乙肝没有明显病征,但引致肝硬化或肝癌的机会率比一般人高很多。而且,肝硬化在病发初期同样没有明显病征,只会随着病情恶化,当肝脏渐渐失去功能,病人才会发现肝脏的损坏程度。所以,慢性乙肝患者需要适当的药物治疗,并定期作检查及覆诊,以防肝病恶化。
以上所提供的资讯仅作为教育及参考用途,如果你有任何有关肠胃肝脏的问题,应向您的医生查询,而不应单倚赖以上提供的资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