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anner-frontpage

Educational Resources - 乙型肝炎



乙型肝炎是一種由過濾性病毒引起的肝病,主要是由乙型肝炎帶菌者的血液及體液(精液、陰道分泌物、涎液、汗液或眼淚)傳播,乙型肝炎病毒會感染肝臟細胞,引起肝硬化、肝癌、肝衰竭,甚至死亡。萬一感染了乙型肝炎,則有機會演變成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。急性或慢性肝炎患者康復後,有些病人未能消除病毒,因而成為乙型肝炎帶菌者。而一些能完全清除體內病毒的乙肝患者,會產生乙型肝炎抗體,對乙型肝炎具有終生免疫力,所以毋需接受預防注射。

通常,首次感染乙型肝炎的病人會被界定為患上急性乙型肝炎,病徵包括食慾不振、疲倦、肌肉及關節疼痛、腹痛、腹瀉、嘔吐及黃疸。一般免疫系統較強的人,病毒可以自我清除,更可於六個月內完全康復,沒有後遺症。但如果病毒即,乙型肝炎表面抗原(HbsAg)和(或) 乙型肝炎病毒(HBV DNA)逗留於體內超過六個月,急性乙肝便會轉變成慢性乙肝。慢性乙肝沒有明顯病徵,但引致肝硬化或肝癌的機會率比一般人高很多。而且,肝硬化在病發初期同樣沒有明顯病徵,只會隨著病情惡化,當肝臟漸漸失去功能,病人才會發現肝臟的損壞程度。所以,慢性乙肝患者需要適當的藥物治療,並定期作檢查及覆診,以防肝病惡化。

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,如果你有任何有關腸胃肝臟的問題,應向您的醫生查詢,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。